21年前,福建、宁夏两地对口帮扶的集中缩影、易地搬迁脱贫的成功典范“闽宁镇”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出生”,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为其命名“闽宁村”。当时的闽宁村只有8000多人,是天上无飞鸟、地下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如今的闽宁镇已经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6.6万移民在这里脱贫致富,一个朝气蓬勃的“塞上江南”小镇正在兴起。

  
   今年58岁的邵东礼是2012年跟随整个村子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的。在那之前,他一直住在固原市隆德县山河乡的山沟沟里。“以前的房子是泥巴和石头盖起来的,一下雨屋里都有烂泥,冬天冷的要烧火取暖”,邵东礼告诉记者,以前喝的水都要走上20分钟山路用担子挑回来。

  “现在住的房子算上小院儿能有200平米,通自来水通电,去年刚装修过,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空调都装了两部……”邵东礼自豪地带记者参观他的家。

  邵东礼全家从隆德县搬迁到闽宁镇时一件家当都没带,“山里没路,搬不了东西,实际上也没啥值钱东西要带”,邵东礼笑着说。

  “拎包入住”后,邵东礼开始在原隆村光伏农业示范园区工作,妻子张彩霞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肉品店。曾经年收入不够一万元的两口子如今一年能挣六、七万元,还购置了两辆私家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邵东礼工作的原隆村光伏农业示范园区由宁夏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立,该公司与闽宁镇政府签订脱贫协议,依托原隆村光伏科技大棚园区,为76户贫困户每户提供一栋种植棚使用,每户每年可享受1万元的托管兜底分红。

  这是闽宁精准脱贫“4+1+1”模式的重要一环。另外一个“1”指的是江苏振发能源集团通过光伏小镇建设项目,采取“企业担保+被扶贫户+政府贴息”的模式进行光伏扶贫,保证每户生态移民每年创收不低于1万元。“4”指的是为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宁夏壹泰牧业每户托管4头牛,每户贫困户可享受年总分红8000元。

  产业发展是闽宁对口协作从“输血式”到“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关键。20多年来,区市县镇四级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闽宁镇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探索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构建起“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光伏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五大主导产业格局。

  闽宁两地高度重视闽宁镇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提升,投入5.1亿元规划建设了闽宁产业城、闽宁扶贫产业园,引进比亚迪跨座式单轨、纯电动客车产业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百亿级产值,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闽宁镇实现了由最初的传统种植业到现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镇向工业镇逐步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做了起来,移民群众的“口袋”也鼓起来了,据了解,闽宁镇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的500元跃升到2017年的11976元。

  
  谈扶贫攻坚,不能不提宁夏;说东西扶贫协作,不能不提“闽宁模式”。闽宁镇已经成为东西协作扶贫的成功样本,贫困地区通过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成功经验使宁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前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经济日报记者曾诗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