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视窗  文化新闻

 

浙江省瑞安市越剧团:赓续南戏文脉 打造文化名片

浙江省瑞安市越剧团:赓续南戏文脉 打造文化名片

《白兔记》剧照

  地方戏曲是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一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是地方发展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戏曲“南戏故里”,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有着悠久的戏曲传统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丰富的戏曲文化资源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地方政府坚持“两创”思维,于2012年成立“南戏传承中心”,全力推进南戏文化名片的打造。

  瑞安市越剧团(简称“瑞越”)作为本地唯一的专业剧团(国家一级),抱着南戏的厚重资源,顶着《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故里的金字招牌,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剧团一直在思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2012年是这个成立于1955年老牌剧团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经过体制改革成为瑞安市越剧团有限公司。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和市场考验,全团人员一时陷入困境。在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公司总经理、越剧团团长蔡丽雅没有困在原地,她带领全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在市场运行上,深耕农村市场,建立村村联络制;在演员招募培养上,由于改制后原来的演职人员大量分流,对现有演员实行一人多能,并与绍兴艺校合作,委培年轻演员;在剧目排演上,根据多年的市场经验,定下了“传承南戏精髓,排老百姓爱看的戏”的方针。一系列探索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同,也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

  根植传统经典,创新再造剧团风格

  剧目生产是剧团发展的生命线。如何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在剧目创新的叙述方式、情感表述和舞台呈现等方面融入新的审美思维和表现手段,创作具有当代戏剧品质且“出人出戏”、获得观众喜爱的作品,是剧团必须回答的问题。瑞安市越剧团在探索道路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传承南戏精髓,排老百姓爱看的戏。

  改制后,为了适应市场,瑞越排演的“老戏”都是从其他越剧团移植而来的,不单版权有问题,更不符合一个专业剧团的要求。2021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与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南戏文化季”在温州举行,对瑞越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实力的机会。经过慎重考虑,瑞越决定把题材定位在由元代永嘉书会才子编写的《白兔记》上。作为戏曲史上“四大南戏”之一,这是温州观众熟悉的故事,如果能够使这出古典名剧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推进剧团迈上新的台阶。由浙江省文艺创研中心编剧温润担任编剧、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导演胡洁婷执导的南戏剧目《白兔记》开始编排,唱腔设计由上海越剧院赵斌担任,音乐由永嘉昆剧团徐律创作,造型设计为南京越剧团顾胜利,乐队指挥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阮明奇担任,再加上团里的年轻演员,创作人员均为年轻人。团队秉持“回归,排爷爷爱看的戏”这一朴实口号,在形式上秉承传统,在思想上贴近当代,力求让老故事在焕发新意的同时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亲切感。瑞越版《白兔记》在“南戏文化季”演出时,台下座无虚席,直至演员谢幕完毕,观众还迟迟不愿离去。观众感动于瑞越的再起步,也感动于瑞越排演了一个在目前的新编剧目中少有的“老”形式的剧目,有观众发文感叹:这才是“老戏新编”。“城市剧场”观众超出预期的热烈反响,进一步激发了瑞越作为“戏曲故里”剧团的使命感。

  经过检验,这种“虽观旧剧,如阅新篇”的立意是成功的,观众良好的口碑,也为下一部作品——新编越剧《琵琶记》的推出打下了基础。2022年第五届“中国越剧节”在绍兴举办,在越剧节上亮相成了瑞越的年度首要目标。在瑞安市委宣传部、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瑞越着手《琵琶记》的创排。为此,瑞安市在举办《琵琶记》论证会的同时,召开了“南戏故里”文化品牌建设研讨会,确定瑞越版《琵琶记》要作为“戏曲故里”“高则诚故里”的一张文化金名片,走出瑞安,迈向全国。

  瑞安人对高则诚有着深厚情感,早在2010年瑞越已经排演过新编历史剧《高则诚》,此次排演的《琵琶记》是对这一题材的进一步开掘,以新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视角赋予旧题材以新的生命力。剧本编剧温润对南戏及《琵琶记》有着深厚情感,这是她在心中酝酿多年的题材,动笔前早已做足功课。她在延续了传统的情节设置和主题设定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剧作的精神内涵。作为传统教化剧的高峰作品,高则诚的艺术观是“不关风华体,纵好也徒然”,是以阐释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为首要目的,以此也造就了作品成为戏曲史上“以情释理”的典范之作。蔡伯喈“辞试”“辞官”“辞婚”,赵五娘“千里寻夫”“一夫二妻”的情节设定不可变更,但要进行价值重构,使其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为此,作品站在现代观众视角,植入女性主义观念,激发赵五娘与牛小姐独立意识的觉醒,增加蔡伯喈的反思精神,延展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层次,丰富了剧目的表意内涵。浙江知名导演倪东海,原为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党支部书记,执导的《康王告状》《明州女子尽封王》等越剧剧目屡获各种奖项,有着丰富的越剧舞台经验。作为该剧导演,他准确把握剧作内涵,以娴熟的手法和精湛的构思,激活了演员的表演创造力,为这部传统悲剧赋予新的艺术魅力。

  化用地域非遗文化,突出剧种独有特色

  地方戏曲是具有生命力和传承性的艺术,善于吐旧纳新、推陈出新,始终处于不断的变革和更新之中,形成独具艺术个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体系与文化景观。戏曲现代化进程中将新事物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地方戏曲剧种在审美风格上的雷同化,因此,向地方非遗文化吸收合适的艺术养分,保持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格,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途径。瑞安市越剧团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对本地古老声腔瑞安高腔和瑞安鼓词的借鉴和使用。瑞安高腔历史久远,有南戏“活化石”之赞誉。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在几百年的流变中,和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南北各地高腔的不同音乐风格,在表演上一唱众和,演唱发声以自然音为主,音调高昂激越,显示出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流播到瑞安地域逐渐形成了瑞安高腔。如今瑞安高腔已经濒危,没有独立的戏班支撑,在平时的创作和演唱中,瑞越都有意保留瑞安高腔的影子,既增添了艺术特色,也保证了古老高腔的活态传承。

  同样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瑞安鼓词,也是瑞越在创作中有意容纳的艺术元素。瑞安鼓词又名温州鼓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市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乡音乡情是激起本地观众情感认同的手段,新编历史剧《高则诚》里叙述《琵琶记》的情节中便采取了鼓词代言的方式,将其很自然地嵌入剧情中,凸显了剧目的艺术特色。这次瑞越版《琵琶记》亦运用了瑞安鼓词,在叙事上与《高则诚》相结合,贯穿全剧,着意凸显瑞安文化特色。

  弘扬“南戏”文化,任重而道远,瑞越全体人员上下一心凝聚力量,不断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在有条不紊推进剧目生产的过程中,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瑞安的文化建设中,为弘扬和发展南戏文化作出实际贡献。正如蔡丽雅在受访时所说:“我们不忘弘扬南戏鼻祖高则诚精神与传承中国南戏之重任。”瑞越建立了中国南戏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基地,在瑞安最繁华的古街忠义街上的南戏馆利用周末时间为观众演出经典南戏剧目,走进中小学课堂向学生们传播戏曲,开办戏曲公益班培养戏迷群体等一系列培根铸魂的社会美育活动,无不彰显着瑞越的社会担当精神和文化使命感。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多改制后的基层剧团都在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径,瑞越从举步维艰的困境中重新发展的生机和动力,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总结出的改革模式,值得业界关注和推广。(付桂生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