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一景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走进南京博物院“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特展(以下简称“特展”),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而烧造的景德镇官窑青花万寿纹瓷尊,其周身布满“寿”字,寓意“万寿无疆”,搭配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等展品,烘托出生日的氛围感;再往展厅里走,一幅“文物南迁图”跃然眼前,直观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文物南迁”……11月7日,特展对公众开放,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涌入南京博物院,通过90组242件珍贵文物,回顾南京博物院走过的九十载春秋。
今年是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90年前,一群充满科学思想与报国热忱的学人,以“不输欧美”的眼界和格局运筹帷幄,激情创业,成立了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如今,南京博物院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护文化遗产、探索地域文明、创新服务理念,已成为一座集保护、研究、教育、服务于一体,充分彰显文旅融合魅力的大型历史艺术综合性博物馆。
以展览珍藏历史 连接未来
“听说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我也只能挑重点看,细细看根本看不过来。”11月7日,特展开展首日,河海大学学生小雨就迫不及待前来打卡。
特展策展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崔小英介绍,展览以南京博物院院史为线,以43余万件文物收藏史为纲,精心选取90组珍贵文物,分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继往开来”3个部分,回顾了南京博物院90年的发展历程,展示南京博物院藏品的珍贵性、特色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折射了时代浪潮下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
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1933年,蔡元培先生倡议成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时,便已确立“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的建院宗旨。据统计,2013至2022年,南京博物院共有5个展览入选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项目,5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在“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示推介”评选中,南京博物院有5个展览入选。
南京博物院还通过展览构建了文化交流的纽带。2018年,南京博物院举办“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展,展出了来自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市艺术博物馆和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的184件(组)展品,让无数观众记住了那个属于“穆夏”的夏天。建院90周年之际,南京博物院又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立博物馆、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签署国际博物馆合作备忘录,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我经常作为一名观众到南京博物院参观,这里无数珍贵的藏品给了我丰富的滋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南京博物院之“博”来自深厚的积淀,这里不同时代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明的轨迹,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同时,博物馆也要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与现代生活连接、与世界对话。
以旅游添彩生活 连接公众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之约”已不止于看展。自2008年实行永久性免费开放以来,南京博物院的参观人数逐年递增。今年1月至10月底,南京博物院接待观众已经突破415万人次。“不少观众是外地的,拖着行李从火车站出来就直奔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说,以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为例,南京博物院共接待观众20万人次,其中,江苏省外观众占比达到91%。
南京博物院曾于2020年在其主办期刊《东南文化》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文旅融合背景下南京博物院旅游贡献度研究》的文章,从旅游经济贡献度、旅游形象贡献度、旅游社会福利贡献度3个维度分析了南京博物院对南京旅游的贡献。文章表示,博物馆所提供的文化和旅游内容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和旅游会产生“1+1﹥2”的效果。博物馆人需开展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如举办更多的原创性展览,开展更好的社会教育服务项目,营造更优的博物馆文化环境,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旅游贡献。
这几年,南京博物院确实也是如此做的。比如,将民国馆打造成以突出活态展览为主,集文化展览、娱乐休闲、沉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馆;推出“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博物院里的萌兽”等研学活动;重新开放江苏省博物馆商店联盟博苏堂总店,并推出艺术馆甜品屋、咖啡馆主题套餐……多措并举之下,观众打卡南京博物院的意愿进一步提升,文旅消费热情愈发高涨。
今年以来,集章打卡成为观众打卡博物馆的热门新体验。南京博物院专门设计了《盖章寻宝地图》,观众通过地图可以找到4个不同的盖章地点,有针对性地探索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陕西游客张梓桐到南京旅游打卡的第一站。她说:“集章让逛博物馆一下子有趣了起来,同时也是‘我来过这里’的见证。回到家后,这本集章本将时时勾起我对南京博物院、对南京的美好回忆。”
以服务美化场馆 连接社会
如今,博物馆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对社会的意义也更加深刻。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表示,过去10年,南京博物院从重视“文物”到重视“公众”,将博物院的陈列部改为展览部、保管部改为典藏部、社会教育部改为社会服务部,同时强调展览展示展演的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品质能力的有效提升、典藏征集管理视野的多向拓展等,这一系列改变都源自重视公众的需求。他说:“在南京博物院,有好的文化产品、令人愉悦的文化环境、令人感到温暖舒适的文化服务。当下的南京博物院,正成为一座全面发展的、‘超级链接’的博物馆。”
王奇志坦言,博物馆跟社会、公众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超级链接”的博物馆就是要尽量破除障碍,让更多公众接触到文物、接触到博物馆,所以不管是展览、活动还是文创,这些都是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最终都是为了增强博物馆与社会的关联度。
在此过程中,南京博物院优化社教活动,馆校合作覆盖南京市6个区、15所中小学校,培训种子教师1000余人次,惠及2万多中小学生;“南博蓝”志愿者累计为公众讲解10万余场次,开展活动300余次;打造国内博物馆中首个专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博爱馆,为视障观众提供语音解读、手感触摸、助残车等贴心服务;打造“云上博物馆”,让观众可在线上看展……
在南京博物院搭建的一座座桥梁中,“南博蓝”志愿者团队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东方航空江苏有限公司乘务长熊海婧2019年加入了“南博蓝”志愿团队。有一次,她向观众介绍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带回了珍贵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了传世的青花瓷,而青花瓷也正是东航制服衬衫上的纹饰。这时一位游客非常兴奋地告诉她,他就是乘坐东方航空的班机来到南京旅游的。“没想到,我的讲解让这件600多年前的文物与现代生活产生了联系。”(本报记者 邰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