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视窗  文化新闻

 

“玉”见凌家滩

  裕溪河畔,玉光璀璨;太湖山侧,文明延绵。

  作为中华文明曙光阶段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距今5800—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

  走进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站,一件件挖掘出土的标本被仔细而又整齐地排放在标本架上。拍照、修复、绘图……第三任考古领队张小雷正带领团队忙碌工作,一步步探寻文明来源的答案。

  从器物考古到聚落考古,再到科技考古、多学科考古,三十多年来,凌家滩遗址先后历经14次发掘,总发掘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以“手铲释天书”的接力传承,让凌家滩的意义不断被发掘,不断被世人知晓。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朴神秘的玉版、玉龟,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虔诚祈祷的玉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玉璜,中国史前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件龙首形玉器……凌家滩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3000多件,尤以玉器“数量多、技艺高、制作精”闻名中外,也因此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与辽宁红山、浙江良渚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辉煌灿烂的城市文明,惊世绝伦的玉石文化,让凌家滩在中华文明形成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并作为安徽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项目。

  守好“根和魂”

  清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旷幽静。71岁的文保员程年仓从值班室起身,开始新一天的看护工作。

  1985年,退伍后的程年仓主动请缨义务守护凌家滩遗址,这一守就是38年。正是当地干群“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遗址”,这处文明瑰宝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有力维护。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

  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大遗址保护规划;安徽出台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安徽省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成立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遗址被发现至今,“保护至上”的理念一以贯之。

  “凌家滩属于历史,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任唐军看来,在保护好遗址的同时,也要当好凌家滩文化的薪火传人,让文物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探索出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含山县“十年磨一剑”,成功创建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围绕“彰显华夏玉文化、探源中华古文明”主题,打造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重点建设10个文保项目、4个安置项目、7个配套项目和1个遗址博物馆项目。

  “原来占压遗址本体的5个自然村、约1000户村民顺利完成了搬迁。游客服务中心、核心遗址展示区、研学旅行基地等已完成,距公园约2.5公里的商合杭高铁含山南站建成投用,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对外交通等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和改善。”唐军表示。

  连绵成片的狼尾草摇曳成海,蜿蜒的步道串联起墓葬祭祀区、内外环壕广场。数字展厅内,智能交互大屏清晰展示着凌家滩出土的各类玉石器,VR穿戴设备则提供了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漫步研学旅行基地、文明探源馆、陶艺体验馆、4D影院……更多精彩给游客带来惊喜。

  依托“安徽省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优势,公园着力打造遗产现场活化研学、博物馆研学、农耕文化研学、综合拓展“四位一体”研学产业,把“文化殿堂”变成“大众课堂”。公园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触摸历史、寻踪文明。今年,公园成功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文明溯源之旅。

  打好文旅牌

  悠久的长江文明源头文化、独特的长江山水文化、灿烂的长江诗歌文化、光荣的长江红色文化、繁盛的长江工业文化……坐落长江之滨、地处吴头楚尾的马鞍山,在浩浩江水的润泽滋养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新时代,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文化传承创新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正紧锣密鼓开展室内装饰装修……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考古研学小镇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计划今年底建成开放。“小镇以凌家滩文化为底蕴,以考古研学为特色,将通过打造新型研学文旅复合型产业链,一站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项目运营负责人冯志伟表示。

  含山县以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串联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运漕艺创小镇、大渔滩湿地公园,打造20平方公里的休闲文化旅游度假区。同时,将凌家滩文化嵌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活动,持续多年举办凌家滩文化旅游节,用“顶流”IP为旅游“引流”,推动“景点游”迈向“全域游”。

  如今,游凌家滩、登太湖山、品老鹅汤、尝运漕早点……已成为周边省市游客的热门旅游线路。2022年,含山县成功入选安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凌家滩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从凌家滩遗址区搬迁进文化村安置房小区,村民黄天浩住进了新房、开起了饭店,日子越过越红火。每逢周末、节假日,周边农家乐、民宿都是顾客盈门,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增加了收入,切实尝到了文旅融合发展的甜头。

  以文润城,以旅兴业,马鞍山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旅游新高地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旅游能级提升、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品牌传播、旅游服务升级“六大工程”,争创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擦亮叫响“诗意马鞍山”品牌,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今年中秋国庆假期,马鞍山市累计接待游客36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1亿元,分别达到2019年的119%和260%。(杜维斌 刘 挺)